柳施施翻开《武侠版》,好奇问了一句:“你还会写武侠小说?”
沈言随意解释了一句:“混口饭吃…” “什么?” “混点稿费!” “哇,杂志连载,你说上就上?” “武侠小说的套路是既定的,核心内容就五种类型:复仇、夺宝、争霸、行侠、情变…把这几大元素糅合在一起,谁糅合的更好,谁就是大师!” “那金庸的小说?” “你演过《射雕英雄传》,咱就拿这个举例,《射雕》就包含了复仇、夺宝、争霸、行侠四大元素…” “…复仇复什么仇?” “郭靖的杀父之仇啊…郭靖为什么离开大漠,南下中原?不就是为了赴醉仙楼比武之约,顺便报仇嘛!” “那夺宝呢?” “《九阴真经》咯…” 柳施施琢磨一下:“…还真是…” “都有既定的套路了,剩下的就是往里塞故事…” “那我也写不好!” “…我文笔还不错,去年我去了bj,想当演员,但当时一点门路都没有,没有经纪公司,也没有群头的联系方式,别说做演员了,连剧组试镜我都不知道…半年下来,手里就剩500块了,实在没办法了,然后就想到了写点东西换钱!” “那这个《莲花楼》讲的啥?” “…就是一个退隐江湖的人因为一些纷争重出江湖的故事…” “…有完整版嘛?” “暂时还没有,你可以等连载结束了,我发到网上…” “哦。”柳施施放下杂志,然后想起了什么:“问你个事。” “啥?” “你好像很喜欢戴春荣老师?” 沈言点头:“我奶奶喜欢她…我跟她聊了几次,也挺喜欢她的,老前辈格局很大,随意指点几句就让我受用无穷!” “她指点你?” “对呀,我问她,她就告诉我…” “那你怎么不问陈秀雯老师?” 沈言:“…陈老师的表演技巧是香港模式,跟咱们内地模式不太一样…” 柳施施惊讶:“不一样吗?” “…肯定不一样啊,包括刘松仁老师的表演方式跟咱们也不一样…他们的表情都挺夸张的。” “…有嘛?” 沈言解释:“…我问了戴春荣老师,她说这就是夸张的演绎方式…因为《天涯织女》属于古偶剧,必须要让观众快速区别人物,进入故事…” 柳施施点头,然后挑眉:“…那你觉得我的演技怎么样?” “我都没看过你演戏!” 柳施施:“明天有我的戏,你到时候过来看看!” “嗯…”沈言想起什么:“我去找钧蜜姐对下戏…要一起吗?” “为什么你喊她钧蜜姐,喊我施施?” 能有啥原因? 年下不叫姐,心思有点野呗! 当然,沈言没有直说,而是找了个借口:“…张钧蜜是台湾同胞,你又不是!” “…” 柳施施嘟囔了一句,然后跟着他一起去找了张钧蜜… …… 其实,之前沈言总感觉柳施施好看归好看,但就是有点太素了… 他还是喜欢那种艳丽的玫瑰类型。 可能是淫心作祟,总想占点便宜… 也只是占点便宜… 毕竟知道她是隆力奇的老婆,就感觉挺刺激的! 至于张钧蜜… 沈言明显感觉到她压力很大——整个剧组,就她一个台湾人。 而且,能感觉到她不是很适应拍摄的节奏… 内地拍戏,剧本给你了,剩下的事情,就是演员自己搞定,专业的演员就应该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。 所以,前一秒大家笑笑闹闹,下一秒场记打板,喊‘action!’,大家就直接进入状态… 而且,跟她搭戏的都算非常牛逼的… 情绪说来就来的那种。 台湾那边,因为是边拍边播,所以,剧组没有休息时间,大家都在忙着对戏… 无所谓好坏,但习惯了台湾模式,突然来内地拍摄,确实会不习惯… 哦,她后来参加节目说什么‘原本和对手演员正在谈笑,一开拍对方眼泪就啪啦啪啦掉,被对方入戏专业吓到,并说“那一刻我就觉得,台湾不能输!我就觉得说我们也要表现自己的专业…’ 被人翻了出来… 差点被抵制! 好吧,已经很被抵制了——《女心理师》删除了她的六集戏份。 两岸政策缩紧以后,没有模糊空间以后的必然结果罢了。 哦,沈言找她对戏,就单纯的对戏… 沈言真的没有泡妞的想法… 毕竟太忙了,每天拍完戏,回到酒店就得为《一世之尊》存稿,至少要写三章… 《有匪》也要写! 此外,还得看一些电影——这是纪翔为他请的表演老师留下的功课,拉片… 所谓拉片就是把电影一格一格地反复看、反复倒带,同时分析纪录下你所看的、所总结的。 然后把每个镜头的内容、场面调度、运镜方式、景别、剪辑、声音、画面、节奏、表演、机位等都纪录下来,最后总结一下。 给他布置了三十部电影的拉片… 基本都是欧洲电影! 戈达尔、肯·洛奇、卡洛斯·绍拉、安杰伊·瓦伊达、英格玛·伯格曼的电影… 让他写总结报告。 他现在三天才能看完一部电影! 至于心路历程… 最开始是有点不屑的,毕竟都是老古董了,电影这东西无论是技术还是最基础的拍摄方式早就革新了。 然后看完戈达尔的《四百击》,还是有点小触动… 怎么说呢,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发轫之作,一部是《精疲力竭》,一部就是《四百击》,这两部电影沈言是知道它们的大名的,但并没有看过… 毕竟新浪潮嘛,意味着文艺、晦涩,大闷片,也意味着不好看! 但看完《四百击》之后,真的感觉自己小觑了大师… 《四百击》这个片名源于法国谚语: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,怯除恶魔,变成健康听话的儿童。 属于青春残酷物语! 这片子一点也不文艺,虽然在可看性上确实略逊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鼻祖《偷自行车的人》,但《四百击》告诉所有观众电影这玩意可以不是艺术品,也不是商品,它就是个有趣的小玩艺儿! 就还挺有意思的。 不过,施施最近老是缠着他要看《莲花楼》的后续… 连载的几个部分她都看完了…